近日,农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绿舍心情”心理驿站导师王佩玲教授以“大学学习与自我成长”为主题,在北苑新区农科楼124会议室为2024级8班作了一场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主任韩小强教授跟班参加。
大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王佩玲老师首先对比了中学与大学学习的差异。她指出,中学阶段的学习往往以应试为导向,老师主导学习节奏,而大学则更强调自主性和探索精神。大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她鼓励同学们多参与学术讨论,敢于提问和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要主动规划学习时间,善用图书馆、实验室、学术讲座等学校资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大学生课余生活:多元与平衡的艺术 谈到大学课余生活,王佩玲老师强调,大学是人生中难得的多元发展时期。她鼓励同学们在学业之余,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实习实践等,拓展视野、提升综合能力。这些经历不仅能丰富阅历,更能帮助发现兴趣潜力。
王佩玲老师提醒大家注意身心健康平衡。许多学生因过度投入社团活动或社交而忽视了学业,或因学业压力过大而陷入焦虑。“合理分配时间,学会说‘不’,是大学生活的重要课题。”她建议同学们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调整生活节奏,必要时寻求帮助。
大学生学习目标及意义:超越文凭的深层价值 “我们为什么上大学?”王佩玲老师从多个角度引导同学们思考这一问题。她指出,大学不仅是职业跳板,更是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重要阶段。“大学学习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而大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勇敢尝试新事物,发掘自身兴趣与优势,勇敢地尝试和选择。”
大学生自我认知:认清真实的自己,为自己准确定位。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王佩玲老师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为主题作结。“大学是探索的黄金期,你的独特之处,正是未来无限可能的起点。”她提到,许多学生因社会压力或家庭期望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最终导致心理困扰。“真正的成长,是从内心接纳自己开始。”她建议同学们通过写日记、与朋友交流、参加心理工作坊等方式,更好地了解自己。
整场讲座轻松而富有启发性,同学们积极互动,提出了许多关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问题。王佩玲老师耐心解答,并分享了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许多学生表示,这场讲座不仅解答了同学们的困惑,也对大学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摄影:胡博婷 景晞乐 文字:热孜宛古丽·阿布都热曼 韩小强 初审:蔡志平 复审:王龙 终审:楚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