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17年6月16日下午16:00-19:15
报告地点:农学院主楼201会议室
报告一:三级认证理念与考核指标解读
报告人:黄见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报告时间:下午:16:00-17:00
报告二:基于抗体和小RNA的小麦赤霉病抗性及机理
报告人:廖玉才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报告时间:下午:17:00-17:45
报告三:柑橘抗寒资源低温应答的分子基础:机制解析及基因发掘
报告人:刘继红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报告时间:下午:17:45-18:30
报告四:昆虫OBPs与配基的结合机制
报告人:王满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报告时间:下午:18:30-19:15
报告人简介:
黄见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稻逆境生理、营养生理、现代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等方向的研究,任湖北省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领衔人,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作物学报》编委、The Crop Journal副编辑。2001年5月-2003年5月在菲律宾国际水稻所从事博士论文研究,先后在菲律宾国际水稻所任高级访问研究学者。目前主持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湖北单季稻大面积均衡增产集成研究与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全球气候变化之增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及氮代谢与氮效率的影响及机理”等多项研究。先后获得国际农业磋商组织杰出论文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湖北省教改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主持建设的《植物生理学》课程(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6018.html)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主编或参编著作10部,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4篇,包括在Nature和PNAS合著论文各1篇,作为通讯作者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Journal Experimental Botany等各发表论文1篇,累计被SCI源刊引用1100多次。2004年发表在PNAS论文“Rice yields decline 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 warming”入选美国Discover Magazine“2004年全球100起重要科学事件”。
廖玉才,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德国亚琛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小麦-赤霉病菌互作和小麦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率先利用动物抗体和赤霉菌小RNA,改良小麦的赤霉病及其毒素抗性;先后主持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中-欧及中-俄国际合作等项目;已在Nature Biotechnology、New Phytologis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Analytical Chemistry 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
刘继红,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果树非生物逆境胁迫机制研究。1999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四次在日本国立果树研究所访问和开展合作研究,美国康奈尔大学唐氏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兼任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园艺学会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湖北省柑橘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重大国际合作1项,面上项面6项,青年基金1项)、国际科学基金、农业部948项目、湖北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30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任PLoS One、Gene、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等国际学术期刊编委。
王满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昆虫行为学及气味结合蛋白的克隆、表达及纯化等方面的研究,兼任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理事。2000年于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6年至2007年英国洛桑研究所访问学者,2011年度,获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发表SCI论文30多篇,多次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和湖北省技术发明奖。